石景山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系统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 7679

中国文学精神(汉代卷) 电子图书 评分

本书在中华民族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探讨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学精神及其发展变化,展示其内在的深层结构、历史功能、文化效应。它既是对中国文学的宏观透视,又是文学微观研究的创新与深化,具有厚重的理论色彩和文化内涵。

2017-4-12

收藏

中国成语故事 电子图书 评分

本丛书从适合中国少年儿童阅读的经典作品中,精选符合时代精神、能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励志成才的内容,进行再创作,使之更符合当代少年儿童的阅读需要和价值观,努力争取做到中小学图书馆必备图书。

2017-4-12

收藏

中国文化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 电子图书 评分

本书论述的文化指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的历史积淀,蕴含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全书从中国文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生活环境入手,论述了先秦时期的主流文化,以及各种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变异,从而

2017-4-12

收藏

中国数学典籍在朝鲜半岛的流传与影响 电子图书 评分

本书是“比较数学史丛书”中的一册,综合研究了《算经十书》、宋代数学著作、元代数学著作、明代数学著作和汉译西方数学著作在朝鲜半岛的流传情况及对半岛数学发展的影响,对“中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进行了梳理和反思。

2017-4-12

收藏

启新与拓域——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 电子图书 评分

本丛书以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五”重点课题“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为基础,运用新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新的视野对以往教育史研究中比较忽视的但又十分重要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性。全书既有宏观理论的探讨,又有中观和微观问题的研究,理论风格统一,各书观点相互关照,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史

2017-4-12

收藏

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发展研究 电子图书 评分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研究丛书”为全方位、系统、综合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规律的学术著作,由九册组成。分别从中国古代小说构思、传播、结构、语言、史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有创见的研究探索,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及所取得的辉煌艺术成就。

2017-4-12

收藏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第3卷) 电子图书 评分

本书第一次全面地对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各时期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所发生的重大趋势、所出现的代表性学者,以及所产生的代表性著作等重要现象和重要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梳理总结,并通过揭示百年学术研究背后的社会文化思潮及其运行机制,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发展了一个世纪的中国古典文学学科的基本性格和面貌。

2017-4-12

收藏

革故与鼎新——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 电子图书 评分

本书以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五”重点课题“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为基础,运用新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新的视野对以往教育史研究中比较忽视的但又十分重要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性。全书既有宏观理论的探讨,又有中观和微观问题的研究,理论风格统一,各书观点相互关照,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史学

2017-4-12

收藏

中国古代文学700题解 电子图书 评分

本书是配合高等院校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复习考试以及研究生专业招生考试的辅导读物。依据教育部推荐的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教材以及我省重点院校现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教材,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至清末)上关于文学理论、文学现象、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等方面的问题,逐一进行提纲契领、有条有理、有论有据

2017-4-12

收藏

中国文化发展史(秦汉卷) 电子图书 评分

本书论述的文化指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的历史积淀,蕴含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全书从中国文化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生活环境入手,论述了先秦时期的主流文化,以及各种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变异,从而

2017-4-12

收藏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第5卷) 电子图书 评分

本书第一次全面地对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各时期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所发生的重大趋势、所出现的代表性学者,以及所产生的代表性著作等重要现象和重要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梳理总结,并通过揭示百年学术研究背后的社会文化思潮及其运行机制,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发展了一个世纪的中国古典文学学科的基本性格和面貌。

2017-4-12

收藏

当代中国技术观研究 电子图书 评分

本书以建国后技术发展为主线,对新中国技术观进行了分析。

2017-4-12

收藏

中国新文学家与现代文化建设 电子图书 评分

本书从宏观上深入探讨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多维、立体、互渗的深层复杂关系,从而揭示了新文学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哪些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思想和文化建构模式。研究内容跨越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选取集文化思想家与文学创造者于一身的代表人物如梁启超、严复、胡适、鲁迅、郭沫若、茅盾、老

2017-4-12

收藏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 电子图书 评分

本书运用文献考证方法,以个案分析为主,全面考察了上溯1792年,下讫于1949年中国科技期刊的发源和发展,并将其划分为文理综合性期刊、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基础科学期刊、农学期刊等六大类别。

2017-4-12

收藏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 电子图书 评分

本书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著,收入几十位古代著名文学家的评传文章。

2017-4-12

收藏

推荐资源

  • (十)

    “人之初,性本善”,儿时的学过的三字经至今还记忆犹新,可“善”的运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会产生极大地影响,我们该怎样充分的应用“善”这个字呢?在本期节目中,桑郁博士将继续用他非凡的人生阅历为我们解答。

  • 利基战略(二)

    康荣平基于20多年的后发战略思考,5年多的企业调查研究,就冠军企业的成功之道提供了明确的答案--利基战略:中国企业要在全球竞争环境中立足、生存和发展,必须找到某个狭窄的业务领域--利基业务;必须通过建造竞争壁垒,不断扩展地域市场范围,逐步巩固自己的根据地。最终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单项冠军--利基目标。提出的利基战略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整套在“做什么”和“怎么做”两个层面实现差别化的思路和方法。本讲座有两大特点:一是专门为中国企业量身定制,既不谈一般性的抽象问题,也不谈启发性的外国问题,而是提供中国企业选择、设计和实施利基战略的思路和方法;二是多年积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是融合古今中外的战略思想,实现“知行合一”的创新。因此是追求战略创新的中国企业战略决策人士的法宝。

  • 最爱我的人伤我最深

    一段三年的婚外情,让33岁的女人难以自拔,真挚情感的付出,换来的却是被骗的伤痛,渴望解脱却无法平衡心态的她,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 等待绽放

    本书记录了一位母亲陪儿子备战高考200多天的心路历程,记述的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孩子,在基础相当薄弱的情况下,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奋勇直追,实现高考最后一个月的完美冲刺,最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上理想大学的故事。本书展现了高考给考生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同时也提出了如何缓解压力、克服焦躁、跨越心理障碍的科学方法,无论对考生还是家长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合唱与老年健康

    本书介绍了合唱与老年健康的关系。分为探索、体验、足迹、思源、附录等五个部分,介绍了合唱与老年健康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可作为广大老年人开展合唱活动的参考书籍。

  • 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美国消化医师协会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手册

    这是一本克罗恩病的病患手册,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和轻松的故事,将克罗恩病的治疗注意等内容涵进,适合此类疾病的患者、家属及相关的年轻医务人员阅读,也适合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做参考阅读,消化内科患者及其家属,尤其针对克罗恩病患者及其家属,相关医务人员也可以从中获取知识。

  • DITA数字出版技术

    数字内容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业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发展而逐步普及到多种阅读终端。目前数字内容出版物的展示终端日益丰富,产业服务链趋于完善,技术不断革新,成为出版业界新的增长点,得到出版从业人员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本书围绕DITA数字出版技术标准展开,详细介绍了DITA标准的设计思想和体系架构,给出DITA标准中主题、映射、领域专门化、样式渲染等方面的详细分析。

  • WTO与中国教育(五)

    WTO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加入WTO,是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一个应对。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莅临西安,在WTO与中国教育发展论坛上,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对应的思考。21世纪,教育从社会的边缘已经走进社会的中心。教育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而大学教育也就越来越重要。章新胜副部长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库,大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库,大学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实验室,大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大学是人类新文明的重要的标志。

  • 彼岸回眸

    本书作者旅居旧金山后对自己过去近50年的人生进行梳理,追怀曾经璀灿的往事,以期给晚年送来一丝慰藉,这就是“述心”篇,“感世”篇则是作者对美国,特别是在美华人的精神情态的认识。

  • 济南(六)

    中国是一个长城之国,有着十分悠久的修筑长城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秦长城的建造。但中国最早的长城,却要比这还早三百多年。这就是春秋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自西向东修筑的齐长城。济南人对造型艺术有着特殊的偏爱,齐长城就可以说是一件庞大的艺术品,而王天明的篆刻又是另一个极端,它挑战的是人类细微感知的极限。这就是每个字长宽只有零点一毫米的微型书法,钢笔写出的每一划都要比这个字还要宽,在欧洲巡回展出时专家评价在这上面人类的敏感以及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达到了极限。